谈紫檀美学,离不开谈艺谈美

 谈紫檀美学,离不开谈艺、谈美。

  首先,让我们一同   

  综上所述,紫檀之美即可认为是在与紫檀相关的人、事、物中所体验到的普通性和直接性的愉悦。之于美这一事件,紫檀相当有包容性,无论是紫檀本身:油密、瘿子、金星、味道,还是与紫檀相关的加工者、工艺、工艺品、家具、历史、故事,都流露着它所特有的美学特征。举一件紫檀浮雕笔筒为例,选料,首先鉴赏到的是紫檀原料之美,设计、雕刻无不传达出人用心之美,如陈设于书房之中,更可感受到与紫檀相呼应的自然之美。

 

 从不同国家的紫檀制品,亦可看出不同民族,对于美的追求和品味。日本三味线,讲究的是考究的选料、精致的工艺,反映出的是日本人追求细节的职人精神。虽说日本制琴是从中国东渡流传而来,但撇开主观因素而论,三味线的工艺的确富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和美学意韵。在日本,制琴工艺如同日本茶道一般,同传统的花道、弓道一样,被提到“道”的层面。以“和、敬、清、寂”为旨趣,体现着东瀛遒劲枯高的审美,从中可体会到对物的珍视和尊重,也确实体现着一种专注而认真的美。

  再回到我们的语境,在中华民族浩翰的历史与庞大的文明中,紫檀又有着怎样独特的美呢?与其它民族的紫檀文化不同,紫檀,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,更可以看成是历史悠长、门类庞杂的中国文化的纽带与指向。

  

  在中国,紫檀联系起多个阶层、多个时代的文化。我国最早有记载的有关古代认识和使用紫檀木始于东汉末期,晋·崔豹《古今注》有记载,时称“紫檀木,出扶南,色紫,亦谓之紫檀。”到了明代,此木为皇家所重视,开始大规模采伐。由于紫檀木数量稀少,很快将国内檀木采光,随后即派官吏赴南洋采办,此后遂成定例,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。所采办的木料并非都为现用,很多存储备用。这种采办,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掠夺性质,因此,南洋群岛所产佳木几乎被采伐殆尽,其中尤以紫檀木为最。

  

  紫檀,曾作为中国古来强大的证物而存在于历史长河之中,可算是中国人文化寻根的一条脐带。当然,这么说来确有些不接地气,毕竟至今很多人仅仅是为了附庸风雅而已。但从《易经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六祖坛经》到许许多多的民间小说话本,每一本无不含着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。与日本茶人的严谨、苛求比起来,笔者认为,中国紫檀不是几句话,或几个专家老师所造就的,而是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所沉淀下来的。从宏观的角度大体说来,中国紫檀美学有以下四个境界:

  认识之美

  紫檀鉴定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料质是否“含蓄”或“漂亮”。在朱良志先生给《紫檀》一书序言中这样赞美紫檀,他说:“紫檀色彩是那样的沉静,时愈久,而色愈显,愈有光亮。”紫檀的魅力永远离不开那意味着祥瑞的紫色、油密优良的木性给人传递的含蓄之美;至今,紫檀的诸多品类,金星、水波、鱼鳞、瘿子、凤尾、火焰,还有所谓的“鸡血红”“一线天”数不胜数。也纷纷阐述了紫檀的缤纷和百态。踏上赏檀玩檀的历程,这也即是儒家所谓“格物致知”的过程。

  此阶段的紫檀之美,可以从书本,可以从贴吧、网站,亦可以在交流群中得到。每认识到一种品类,请得一件佳品,这其中的愉悦感是不可言说的,也即是在这些认识的旅程中,紫檀玩家渐渐的认识到自我,从而保持鲜活的寻美之心。

  体味之美

  体味之美包括“体”与“味”两部分。体,是体验,体验可以看做是“认识之美”的延伸。

  紫檀玩家若仅仅在书本上和论坛中认识了紫檀,还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体验。如果要真正认识紫檀,必须亲自去寻找,亲自入手,亲自盘玩。要付出过,才能真正得到,世界永远是能量守恒的,紫檀包浆的艺术之中尤其没有投机取巧。要悉心爱护,耐心等待,像一个木匠一样打磨过紫檀,像一个商人那样了解紫檀,像一位长者那样疼爱紫檀,像一位晚辈一样敬爱紫檀,这,才算是对紫檀有了一些基本的体验了。

  唐朝的赵州从谂禅师有一个著名的公案:一位学人前来问禅,赵州旋问:吃粥也未?学人垂手答:吃了。赵州答:洗钵去。这就是中国的禅宗对于禅的正宗回答,也是正宗文玩之“道”。禅与文玩同时重视“体验”,这种“体验”里最重要的是一种“不逃避”、“不放弃”的精神。举刚才的公案来说,公案中的学人之所以吃了粥不洗钵,跑来向赵州和尚问“禅”,乃是因为他觉得“问禅”这件事情显然是比“洗钵”更为重要的,然而这就落入了比较与分别的窠臼。玩紫檀,亦复如是,例如当你问别人鱼鳞是什么样的,别人回答了,你记下了,从此认为鱼鳞就是别人说的那样,开始凭一知半解从芸芸众紫檀中分辨鱼鳞,并以此为傲。那么鱼鳞一物,其实在你心中已经死去了。要想知道什么是鱼鳞,只有去体验,去入手,不错过每一个过程,做好当下该做的事,这才能真正认识到她,也才能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鱼鳞之美。

  再来说说“味”。紫檀中值得闻味、品味、回味的实在数不胜数,说法也是众说纷纭,却很难有表达透彻之例。紫檀香中可体味到各层次的美,暗香却不失辛辣,沉寂却不失甜美,实在让人回味无穷,难以言表。老子有一个观点叫“味无味”,即是从有味体会出无味来,从无味中体会出有味来。从世俗的境界中体味毕,再回味回味,其实紫檀中只一味——本心。

 

 自由之美

  之于中国紫檀玩家,几千年的中国文化,既是一笔华丽的财富,又是一个包袱。而市场,亦是人云亦云,炒作不止,在紫檀的品鉴中,我们很难不受他人的影响,甚至左右。有人认为,最美紫檀就是高油密,于是我们入手了那些泥料;又有人提出,最美的紫檀就应该是瘿子,于是我们高价入手了那些我们曾经认为的废料……

  没错,是这些组成了紫檀,但“紫檀”并不是这些的总和。所以,玩紫檀的第三阶段,重要的乃是“觉”:知道其在那里,而不被其所左右。当我们盘玩自己心爱的紫檀时,拿起时可知道是拿起?放下时可曾真的放下?觉知这一切,觉知自己与紫檀接触的每一个动作,觉知每一个当下,从紫檀之美印证到本心之美,这方不辜负那一串来自大自然的自由。

  紫檀之美的第三阶段,正是随处作主的自由之美。

  人性之美

  紫檀之美固然是多样的、数不尽的,但紫檀之美的共性却是同一的,那即是神秘、默然的东方之美。紫檀是美的,然而每一串紫檀,即便同一串紫檀,每一颗的美都是不同的,不同的人盘玩出来,又有不同的美。这无法像奔驰、宝马那样标准化生产,无法出具标准化的使用说明书,无法保证每一颗珠子都是一样的棕眼、生长纹、瘿子……然而,紫檀之美不也在此吗?坚韧不屈,岁月洗礼,方能洗净铅华,彰显本色。人亦如此,如若没有如是经历,如是学习,很难探寻到紫檀之真美,也很难找到自我,成为人上之人。

  紫檀真美,来自于接受。无论生命是怎样的,“我”都接受。从中国文化的根上来说,接受是一种认同,是打破后的再造。检视中国文化,无论是易学还是禅宗,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,都主张打破二元对立,打破主观与客观的对立,打破能所,使之“不二”,使之归于“中道”。“我”的个子比别人矮,我接受;“我”长的不好看,我接受;“我”比别人优秀,别人嫉妒我,我接受;我嫉妒别人,我接受;“我”的紫檀不如你的值钱,我接受;“我”的紫檀比你值钱,我也接受……如果我们总是接受,久而久之,就没有什么“不接受”,也就不会再产生更多的比较。我们之所以挑剔,之所以不安,乃是源自对自己的不接受、不满,只有接受自己,爱自己,才能真正尊重自己,从而尊重生命,尊重他人,尊重社会。而从这过程之中训练自己坦然的接受这一切,紧张感松了,定力培养出来了,人性本来之美焕发出来了,自然能够欣赏到紫檀之美,以及万物之美。

  

  紫檀美学的第四个境界,其实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,追求的不是一次完美,一次永恒,而是生命的终级。是松,是定,是静,是道,是禅,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是绚烂之后归于平淡,是平等的人与平等的物,平等的交流,是这平等的交流之间,生命与生命之间所达到的一种均齐——无语之均齐。

赞赏

长按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icheng-pet.com/ztmyy/11649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    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