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伤寒论原文76条后的实践体会

从头学中医

让更多人了解中医

读《伤寒论》原文76条后的实践体会

作者:曹永康

本文发表于《江苏中医》年第三期。对《伤寒论》第76条的理解和我们通常所见颇有不同之处,却又不失仲景本意,所以推荐给大家一起学习。文中蓝色字体批注是小编所加,以帮助初学者理解。仲景《伤寒论》太阳篇第76条条文曰:“发汗后,水药不得入口,为逆。若更发汗,必吐下不止。”乡先辈族人颖甫先生著《伤寒发微》将原文订正为:“发汗后,水药不得入,为逆,若更发汗,必吐不止。”自注曰:“发汗后阳气外浮,不能消水,水入则吐……,此症忌更发汗,要无庸议。发汗则水气随阳热而张发于上,吸胃中水液俱上,倾吐而不可止,此理之可通者也。若既伤于汗,又伤于吐,阳气独张于上,而水液内亡,岂有反病下利不止之理……然则此“下”字必传写之误,当订正之。”此从病理物理以释经文,洵为确当。发汗则人体气机升散,津液随之而上,则胃中津液必然不足。气升而津少,故而不会出现下利这种降气而耗津的症状。我读曹注“阳张于上,水液内亡”之文,悟及此节经文,尚有余义可以领会。原文上半节“水药不得入口”,是饮水而此起之吐,症属水逆,姑置不论。而下半节“更发汗,必吐不止”,是病理反应的自发的“吐”,与上半节饮水引起的“吐”,在病机及病因上,不能同日而语,而在治法上,亦不能混一而施。验之临床,确有这种症候。予前年在江阴,曾遇两例发热病者,服解表药得畅汗后,口吐粘液水沫不止,始拟温降和化不应,乃从金匮麦门冬汤加头寸,用的麦冬、半夏、南沙参、川石斛、天花粉、贝母、生白芍、炙甘草、橘白、谷芽,治之而愈。来镇江后,在苏医门诊时,亦遇一例,仍用上法治愈,乔鹤琴同道见我引此节经文作为理论依据,引为同赏。麦门冬汤用治胃中津气两虚,吐出涎沫,是正治之法。但是作者由曹注推导出若大汗伤津,阳张于上,则胃中津气不足而失和降,会出现呕吐涎沫之麦门冬汤证,确实是独到见解。盖此“发汗后之吐”,是伤寒一类的热性病,由于发汗太过或失当,耗伤胃家气阴,胃气燥热,和降失司而致“吐”,譬如平人夏日远行或劳动以后,汗出甚多,必觉口内起燥,频吐粘痰,一饮开水,则爽口沁心,渴解吐止,此乃生理自发的互济作用,但愈吐愈燥,是不易之理。此喻实可比拟。从可知此病是因汗后胃燥失降所致。胃为阳土,得阴自安,治当清气养胃,清取甘平,以濡胃阴,使津液来复,胃气清和,则吐自止,所谓“胃宜降则和”也。而苦辛通降,或辛温理气等法,适足以损胃气,均非所宜。历来注家,乃与上半节“饮水而吐”连类而观,皆以为“阳虚水逆而吐”,主用温化,似有可商之处。不揣浅陋,爰予揭出,并申述一得之见,希诸同道前辈教正。

点击下方链接复习伤寒第76条文:

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(第76条)字帖获取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icheng-pet.com/ztmju/15143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    当前时间: